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轔:帶著秋天的問侯回碣石
更新時間:2017-08-04 作者:陳轔來源:廣東作家網
家鄉碣石一直是我心中割舍不下的牽掛。自父母去世后,我就很少回去了,仿佛回家的路在記憶里刪掉了,或者是已被父母帶走了。但夢里總會不時回到那一片生我育我的熟悉的土地。
碣石鎮,位于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南部碣石灣畔,古稱“石橋鹽場”、“碣石衛”。 境內按傳統分為(原)碣北鄉、碣石城、碣南半島三片地區以及東沙群島(大陸行政歸屬碣石,實際為臺軍控制區)。碣石自古是海防要塞,為兵家必爭之地,歷朝屯兵于此,是粵東四大名鎮之一,也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其中,玄武山是佛道兩教合一的宗教場所,也是粵東地區一處歷史悠久,馳名海內外,尤其聞名于東南亞的名勝古跡,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雨經年,不忘初心。父母在時,回家是我最執著的信念、最溫暖的念想。父母去世后,我每次回家,最不愿意面對的,是走進家里舊房子,那種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的情景。難免會讓我滋生一絲絲入扣的傷感,但對眷戀和熱愛故土總讓我停不下回去的步伐……
2016年8月28日上午,我隨廣東省作家協會汕尾采風團到碣石開展“紅色之旅”采風活動。大巴車一開進家鄉的土地,窗外,秋風夾雜著毛毛雨,心中格外親切,洋溢著暖意。
車駛進碣石玄山大道三叉口,見到仿照原“碣石”石形狀的碣石標志時,凝視著綠滕纏繞的“碣石”石,從心底不禁冒出一句問候:“您好!我回來了,家鄉碣石?!薄绊偈倍譃榭瑫?,是清乾隆時期碣石衛城總兵許時中所題,每字各約3米見方,字體圓潤,蒼勁雄渾,似乎在向人講述一段古城悠久滄桑的舊事。
隨著車子轉入玄武山4A級旅游區,幼年無數次到玄武山的情景,點點滴滴的歡愉如電影的鏡頭浮現在腦?!?/span>
玄武山是我小時候最愛的地方,不僅有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的元山寺,寺內供奉玄天上帝和釋迦牟尼佛像,還有同治二年(1863)重建的福星壘塔。那時,玄武山比較偏僻,周圍墳墓遍布,荒野草木叢生。玄武山廟旁邊有許多大榕樹,是家鄉老年人聚集納涼的好去處。我的近鄰曾恩是這里的???,是一位讀書人。他幾乎每天都會去玄武山,自帶一瓶茶水,以幫人解佛祖簽文為生計。清光緒時,碣石有一位解佛祖簽文的人叫張錫三,碣石衛總兵按張錫三詳佛祖簽文所說的發兵布陣,截擊倭寇,全獲大勝??偙褟堝a三的 ? ?“靈簽妙卜”事跡向朝廷寫了奏章后,張錫三被封賜為六品武略騎尉,老婆也被封為六品夫人。因其官階比當時的陸豐縣縣太爺還大,以致七品官階的陸豐縣令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備禮品到他家拜年,風光無限。
時過境迀,元山寺因破“四舊”運動遭到破壞,到寺拜佛求簽的香客少了。這位曾恩老人沒有給人解簽文時,應大家的邀請,總會樂意免費給人講《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書的故事。我很喜愛聽曾恩的說書,每次都聽到忘記了回家吃飯的時間。至今想起,我最早接觸、了解的古典文學應始于玄武山山腳大榕樹老人的“講古”傳授。悠悠歲月,當時“講古”老人聲情并茂的情景仍在心底散發著暖意。
“靈聲遠播”的元山寺座落于玄武山的南麓,占地15公頃,寺宇重斗疊拱,雕梁畫棟,高脊飛瓴,花鳥蟲魚,千姿百態,巧奪天工。寺內富麗堂皇,各式銅鑄、玉雕、陶瓷、泥塑無不形神兼備,工藝精湛,體現了明、清年代的建筑風貌和工藝珍品。改革開放以后,元山寺香火更為旺盛,每年都會吸引眾多香客前來拜佛祖求簽。有潮汕地區、福建,也有東南亞的華僑。我們本地的香客稱為“爐腳弟子”。每年正月初九,我母親到拜佛祖求簽時,總會叫上我,幫寫簽號。我也很樂意這種差事,除了可以爬玄武塔外,在那個經常肚子餓的時代,拜佛祖的“紅印粿”和餅干祭品是最好的美食。如今,母親已去世十多年,每次到玄武山,看到許多老婦女在廟里拜佛祖求簽,看著她們虔誠的神情,聽著“嘈嘈切切”的聲音,恍惚間,母親的音容笑貌穿越時空而來。而當我虔誠地跪拜佛祖時,會從心里感謝佛祖,讓我有一種母親就在我身邊的感覺,似乎她正與我一起靜靜地聆聽殿里播放的佛樂,一聲聲“咯、咯、咯”,清脆的,斷斷續續的敲木魚聲。
無論如何頻頻回首,回不去的依舊是時光??擅看翁ど霞亦l熟悉的土地時,她所散發出來的溫暖是心靈抵擋不的情懷,碣石成了我心中賞不完的一道最美的風景。這次回家鄉,走進玄武山時,秋雨飄忽,一會兒后,又見碧天明澄,雨洗晴好,風揉地綠。我們穿行在綠林蔥翠、繁花似錦的景區,參觀了高脊飛檐、雕梁畫棟的寺殿。殿內保存有大量的文物,比如:同治皇帝御賜匾“威宣嶺表”,清朝慈禧太后題寫牌匾“威披海表”,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兩廣總督、民族英雄林則徐的題匾“水德靈長”牌匾,清咸豐二年(1852年)廣東水師提督洪名香題匾“帝德光天”,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碣石衛總兵、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也題書“靈聲滿道”及清代提督、總兵等的題匾楹聯、石雕、瓷器、漆屏等文物一千多件。殿門前是明代建筑大戲臺,正中懸掛的“臺閣文章”牌匾乃清光緒探花李文田所題,是粵東地區一處最大的廟宇戲臺。自明、清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連續多天在該戲臺上演地方劇種劇目。小時我曾隨爺爺來玄武山看“老熱”,除了有演古裝戲外,還有燃放花燈煙火、舞獅、舞魚燈、踩高蹺、扛大旗等民俗文藝活動。當時,玄武山簡直是一個歡樂的海洋,處處張燈結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場面壯觀,至今仍是那么令人向往……
伴隨著涼爽的秋風,我們移步玄武山寺后的風景秀麗的園區,古榕蒼翠,石奇景秀,名石遍布,有鯉魚跳龍石、麒麟石、蛇石、三臺石及起龍巖等,明清歷代名人題字于奇巖之間。其中,“起龍巖”題刻,大達6.6平方米,是總兵侯繼高于明萬歷戊寅年書寫的。麒麟石上的題字“山不在高”為清光緒碣石衛總兵鄧萬林題寫。福星塔位于玄武山的最高處,為三層旋階石所筑。一至三層門聯、匾額分別為現代書法名家商承祚、李妮、秦咢生所書。始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原為泥灰結構,清朝同治四年,改建為花崗巖三層石塔。1970年2月5日,塔被炸毀;1981年3月10日興工重建,歷時9個月方成。這里是歷史上的陸豐八景之一“碣石觀?!?。登塔遠眺,海上千航云集,波瀾壯闊、氣象萬態的景象盡在眼底,賞心悅目,美不勝收。清乾隆兩廣運使朱介圭來砷石巡視時,寫了一首5言絕句《碣石觀?!罚骸皯{高俯巨壑,瀲滟欲浮空。煙島朱欄外,神山翠靄中。蕩云封蜃穴,浴日晃鮫宮。舶賈帆檣遠,波平任好風?!?/span>
離開福星塔,我們還特意瞻仰了當年彭湃攻打碣石城指揮部。在指揮部門前合照后,沿著一條綠樹掩映的石階路抵達當代書畫法大家劉海粟書寫的“人杰地靈”石碑,此時,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汕尾日報社長、市作協主席王萬然說:“已是中午,先到碣石鎮府吃飯,然后去金廂觀音嶺?!?/span>
天公作美,我們吃飯后,又是雨過天晴。乘車經過碣石八景之一“桂林月夜照星斗”桂林村時,我對萬然兄說:“帶大家去看桂林石,那里有汕尾地區最早的石摩題字“桂林”,為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陳讜所書?!?另一塊巨石上“桂林聳秀”,為清光緒碣石總兵鄧萬林所書。桂林村有二奇石,村左海邊有一塊會啼叫金雞石,右側有石鼓石即“桂林石”。每當金雞啼,村人便起身務農;每當海嘯爆發,石鼓雷鳴,鄉民便防洪抗災。相傳八仙過海之前曾在桂林石歇腳,鐵拐李躍上了石鼓,把杖插進石縫。沒想到金雞被驚醒,仰天長鳴。八仙怕給村人知曉,慌忙間,鐵拐李怎么也沒把拐杖撥不出來,便用腳大力一蹬,棄杖而去,在石鼓上留下一大腳印,石鼓再也發不了“咚咚”的響聲,拐杖在石縫居然長根發葉,變成一棵榕樹。金雞差點泄露天機,何仙姑拂彩一拂,金雞全身脫掉羽毛,變成了石頭,不再啼叫了??上Т蟀筒荒苓M去,也只好直往觀音嶺了。桂林石是我小時經常爬石、攀樹玩耍的地方,她曾無數次出現在腦海,引發我對少年時歡樂時光的懷念和對家鄉美好家園的熱愛。
金廂觀音嶺是我青少年時常和同學結伴游玩的濱海旅游勝地,閉著眼睛也能想象出她美好的模樣。金廂銀灘是汕尾市八景之一,海灘以"神、海、沙、石"兼備,銀白的沙灘,湛藍的大海,綠木葳蕤,潺潺山泉等景色鑲嵌在碣石灣畔,共同編織成一道絢麗的風景線。走進觀音嶺,在叢林或海灘邊,隨處可見到千姿百態的奇礁異石,古今名人摩崖石刻隨處可見,著名的"鎮海石"、"觀濤"、"真趣",啟功題刻"粵東旅游黃金海岸",賴少其題刻"龍石"等分布其間。還有明清時期的古廟"水月宮"和古官道。"鎮海石"相傳是北宋名將楊文廣帶兵征伐到此,恰遇潮漲淹沒道路,楊文廣拔劍插地,揚威止水,后劍化為石。明神宗萬歷年間,朝廷為緬懷楊文廣功績,欽命參將成大猷巡守碣石衛,題刻"鎮海石"。"龍石"是紀念1927年南昌起義后,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挺進潮汕地區,周恩來在當地革命干部群眾幫助下,乘船渡海往香港的史實。書法家賴少其有賦詩:"洲渚夜如釜,遙天一砥柱。搶渡竭石灣,猛如下山虎"刻于龍石上。當年周恩來乘船出海的地方建有紀念亭和紀念碑,碑上有國家領導人王首道所題寫"周恩來總理渡海處"。
當天下午,我們到達觀音嶺后,游覽了"水月宮",沿著古官道,越過一塊臥斜在海邊的巨石瞻仰了"龍石"后,又踏著柔軟的細沙觀看"鎮海石",仿佛那些久遠歷史舊事伴隨逐浪而來,令人去搜索腦海里貯存的歷史拷貝。海灘上潮漲潮落,灘石星羅棋布,幾位少年在淺海處嬉玩,水花飛濺,讓我思念著我青少年時和同學來這游玩的情趣時,同學們清晰透亮的笑臉綻放的畫面,格外美好、溫馨。
在觀音嶺海灘上,我徜徉了很久,潮落潮退,浪花迭疊,晚霞灑瀉海面,波光粼粼,不覺陷入一種遐想之中,美好的思緒蟄伏在波濤之上,讓心靈格外輕柔靈動起來。只是因歸程的汽笛已鳴,便戀戀不舍地向觀音嶺揮手告別。坐在車子,我一直處于深深呼吸著,在心底千萬次重復著:回到家鄉,問候碣石的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