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焱鑫 | 人間煙火最小康
——《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創作談
更新時間:2021-05-17 來源:廣東文壇
2020是特殊的一年,有了更多埋頭書案的時間。在大歷史劇烈變化的庚子年,用文字嘗試回溯40多年身邊、眼見的風風雨雨,仿佛有一種力量在拉扯著時空,讓一張小小書桌也變得厚重起來。
從業新聞十余年,采寫、編輯的稿件早已超過了百萬字,但忝列一部百萬字的報告文學寫作隊伍中,尚是人生第一次。這是我與文學打的第一聲招呼,更要感謝她對一個新人無私的包容與接納。至今,我都不敢說自己經歷了一次“創作”,不過是基于十幾年職業積累的一次速寫式習作,供讀者評鑒。
幸運的是,我所從事職業的本質要求,與《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的文字取向達成了價值觀上的一致,這讓我有些許勇氣面對并完成這次寫作任務。自小,我算是一個偏愛小說的閱讀者,也尊敬所有擅長用想象力進行虛構寫作的作家和寫作者們,如今卻把第一次獻給了非虛構寫作?;赝荒陙聿粩鄬W習、不斷反思的過程,確實收獲許多,索性把期間的一些思考匯總,湊成這篇小文。
一
“小康”二字,大約是當下中國人最熟悉的詞匯。對于主流媒體的宣傳工作者來說,更是如此。
事實上,自2012年至今,小康建設與小康成就,特別是脫貧攻堅的大規模實踐,便是主流媒體諸多報道任務中最突出的一條主線。而與此同時,眾多圍繞脫貧攻堅,反映小康建設的現實題材文學文藝創作也應運而生。盡管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氣韻生動、鮮活飽滿,但這種現象至少證明:一個時代總會有一個時代的畫卷,文學文藝必然也應該反映當下。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近十年來中國最重大的時代主題,串聯起超過40年的宏偉實踐。從參與歷次創作推進會、特別是多次聆聽張培忠書記等領導系統講話,我確實感受到一種震撼。在龍口西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有一種源于擔當和責任的力量,或者說有一個時代必然為文學立下的命題:為小康社會書寫“信史”。
“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笨倳浽跊Q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里,有一句論述我印象至為深刻。小康進程里的關鍵節點、典型人物、重要事件,城市鄉村脫胎換骨的巨變、各行各業有目共睹的成就……光靠總結材料上的濃縮概括顯然不夠,能不能講好真切生動具體的故事,決定著我們能不能把這段歷史留在記憶里。
文學的力量、文字的能量或許便在于此。一個人對所在時代的了解,常常是通過閱讀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作家的作品得到的。一個好的作家、一篇好的作品,會賦予時代新的靈魂和牢固的記憶點。將個人的、集體的記憶用藝術的手法留存,那些好的東西、有情感的東西一定會是超越時間的,因為她關乎情感。
這部書是一次獨特的集體寫作,是一次團結協作的實踐,個性化寫作向共性化寫作的趨同是一次重大考驗。所幸,在多年職業生涯,自己認為有過這方面的感受。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氣質,這要求所有從業者和所在媒體達成一種個性與共性的必要融合。我很幸運,最終能成為“章石山”的一員。
二
關于文學與時代的關系,韓少功曾講過一段話:“作家的歷史有兩種,一種是革命性階段的歷史,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歷史時段是一種積累性的工作?!?/span>
小康歷程,應屬前者。有幸生于斯世的文學工作者,只有用文學記錄下歷史的輝煌,才不負歷史的饋贈,不辱文學的使命。而這次寫作又是一次文學價值和時代價值相統一的過程,講好真實的故事,是寫作成敗的關鍵。
寫作過程中,我不覺回憶起剛來廣東的那些細節。新員工進入雜志社,崗前培訓是必須的環節。我始終記得2007年,從大學課堂來到單位辦公室后上的第一節課:出差注意事項。
筆耕不輟,腳步不停。非虛構寫作也是一樣,我們是信息的加工者和傳播者,但首先是信息的收集者。這需要寫作者將現實作為所有文字的源泉。也唯有在現實中,我們才能看到瑣碎的、平凡的、復雜的社會剖面,在真實中找準表達的力量。這要求有志于報告文學事業的人,對“真實”二字更多一分看重與尊重。
不論如何呈現,真實才是非虛構寫作的生命力。無論是文字真實,還是文學真實,都必須也應該讓讀者感覺到,文中的人物確實就在他們的生活中出現過,文中人物的行事邏輯和所得所失,也遵循著生活某些最自然的、誰也無法跳出的時代鏈條。大約像一位文學大家所講過的:“寫這個東西的時候,要先想想你自己是否相信這個人物是這樣行動、這樣思考的,你自己信不過的事就不要寫?!?/span>
從這個角度上看,如果說《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能在中國報告文學寫作的殿堂上博得一席之地,它最大的提名理由,應該是真實。因為它所有的文字,不在創作編纂,而是發現梳理。它不是一部小說,而是一部文字紀錄片。小康建設這一代代人的經歷前所未有的復雜、曲折,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源自現實生活的憂思、糾結與矛盾,對這一點,書中從來沒有回避。
《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中打動讀者的是真實。那些文中涉及到的人和事,組成了一幅最普通中國人的奮斗圖譜。在這里,他們對人生有追求也有困惑,他們努力在自己的領域實現著自我的價值,也不斷修正著自己的夢想。這里所有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識,故事中人的方向,也是許多人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