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莞銅協作首個文學作品研討會在銅仁舉行
更新時間:2022-04-08 來源:廣東作家網
廣東東莞·貴州銅仁文藝合作交流項目——林漢筠歷史文化散文《嶺南讀碑記》(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年1月)研討會,4月7日在貴州工程職業學院隆重舉行。貴州工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陳健、貴州省德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梁健及有關專家、學者30余人參加了線下研討,貴州工程職業學院13000多名師生通過云研討方式參與活動。
本次活動,由貴州工程職業學院、德江縣文聯、東莞市作協等舉辦,成為莞銅協作兩地聯合舉辦的首個文學作品研討會。因疫情原因,不能現場參加活動的東莞市作協、東莞市鳳崗鎮文聯等單位,也紛紛發來賀信、賀電,表示祝賀。
東西部協作文藝踐行
莞銅兩地,山水相融,人文相親,歷史文化相通。德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梁健在會上介紹了兩地文化特點。他認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觀性、務實性。嶺南東莞,史久源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群聚居;5000年前,東莞先祖拓開的蠔崗遺址,被譽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1840年的虎門銷煙,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篇地;1978年,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誕生,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東莞人堅持 “海納百川、厚德務實”城市精神,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瞄準國際標準,對標國內一流,全力打響“嶺南文化”“莞邑文化”“都市文化”“灣區文化”品牌,打造“品質文化之都”。
黔東北的銅仁德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座沉淀千年歷史、留下不少璀璨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城市。兩地文化具體很強的相似性。這兒的炸龍、水龍與東莞的草龍、五月初五賽龍舟活動,德江哭嫁與東莞客家哭嫁,等等,為城市秉賦出旺盛的生命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新能力和創造水平。這次,將東莞作家狀寫東莞本土文化的作品研討會,放到黔東北來舉辦,是兩地文化交流的嘗試,開啟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新篇。他希望兩地文藝家心系民族復興的偉業,堅定文化自信,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
文化使者助力兩地文化交流
在東西部協作的大背景下,東莞市作協副主席、東莞市鳳崗鎮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林漢筠,于2021年10月,受組織委派,遠赴千里德江,為深入推進莞、銅兩地的文藝交流合作鋪路搭橋,用傳播推動傳承,不斷深化兩地文化的交流融合,用文藝的形式,講好兩地精彩故事,工作具有創新性和建設性。
陳健指出,林漢筠自到德江以來,甘當文化使者,為當地文藝刮起了一陣“風”。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不斷挖掘德江文化,推出德江文藝作品,推介德江文藝人才。他不僅代表了他個人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更代表了東西部協作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景象。他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東西部協作的一種“現象”,為黔東北與嶺南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搭建了橋梁,讓傳播與傳承的因果關系得到了進一步驗證。
用作品彰顯東莞文化魅力
作為一個由湘地到東莞的作家,林漢筠對東莞愛得深沉,歷時五年而創作的地域文化散文三部曲之《嶺南讀碑記》,聚集本地歷史文化,講述東莞精彩故事,為外界了解東莞提供了新視界、新窗口。德江縣文聯主席張艷想認為,在東莞生活三十余年的林漢筠,自赴德江掛職以來,時刻踐行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精神,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彰顯了東莞文化魅力,潛移默化影響著全縣文藝工作者在更高平臺“爭機遇、闖新路”。
以碑文解讀嶺南文化
《嶺南讀碑記》是林漢筠近年來創作的又一次創新實踐。這部積作者五年心血創作而成的歷史文化散文集,于2022年1月面世,依托蘊藏人文歷史的嶺南石碑,以讀碑的形式來詮釋東莞、解讀嶺南文化。
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嶺南讀碑記》的創作特色、創作技巧、創作背景和文獻價值、現實意義、文化挖掘以及作家林漢筠的責任與擔當、傳承與保護、折射與呼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堅守等方面踴躍發言,各抒己見,認為《嶺南讀碑記》是作家用腳步丈量嶺南的歷史厚度與寬度的結果,是一部有筋骨、有溫度的歷史文化散文,是彰顯一位作家對傳承地方文化血脈的責任與擔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