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鄉村振興筆記:我的東山,我的西山(節選)
更新時間:2022-04-13 作者:大 海來源:湖南省散文學會(微信公眾號)
2022.4.5,期待鄉村振興田園如詩的春明景和
我的家鄉,往年清明常常細雨紛飛。今年清明之日是農歷甲辰月戊子日、公歷4月5日,也即今天?;洊|春明景和,東山春陽普照。我的老家湖南祁陽,今日也是艷陽滿天。
對重大傳統節日清明節予以法定放假,早就寫進歷史。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作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今年清明假期,為了避免搭乘高鐵觸及疫情,幫扶工作隊自潮州返回中山改為駕車往返。實際上,此前兩個星期,我們已經駕車往返。工作隊的公務用車——被我譽為“沉實老?!钡谋咎锲咦?,再次開啟長途跋涉的勞作。只不過,中途短暫停車,只在服務區入廁,不敢停下就餐。即便如此,返回中山核酸檢查,進入潮州核酸檢查,還有東山疾控部門也會上門核酸檢查。我作為新中山人,更不用說返鄉祭祖——無論潮州還是中山,都在倡導非必要不出省不出市。
清明節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所體現的根祖文化,對于凝聚炎黃子孫民族意識,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人民日報公眾號4月4日晚發出《為什么要過清明節,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對“清明,教會我們不忘本”“清明,教會我們在愛中告別”“清明,是一個有關‘傳承’的日子”,以提問形式予以回復:“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親人,是故土。清明時節尋根問祖,其實是提醒我們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記自己從哪里出發,因何而出發;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誨,傳承先輩的精神”“死亡,只是改變了生命的狀態,并未結束我們與親人的聯系。在這場年復一年的儀式里,最好的緬懷是記得,也是放下。那些有關生死的話語,教會我們在愛中學會告別”“清明,是一個有關‘傳承’的日子,有哀思、有紀念,是責任、是感恩。不論家教傳承,還是家國情懷,都寄寓在這四月的叩拜之中?!?/span>
從最初離鄉背井來到廣東,如今我在這里工作生活已逾20年,也見證粵人對宗廟和祖先特別重視,將祭祀祠堂、祖墓等事,歷來當作頭等要事。我曾在長篇文化散文《浮虛問古》(此文連載《文化中山》,曾獲第二屆香山文學獎)第五篇章《魂兮歸來》里描繪中山市阜沙鎮浮虛山的清明祭祖盛況:
令我震撼的是,今年清明期間,我第一次看見,那些人山人海的場面,仿若電影中的戰爭鏡頭。從早9時開始,抬著燒豬、提著酒水果餅的人們,潮水般涌入浮阜山門,涌進浮虛山上。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土的,洋的,猶如去趕赴約定的集市。清明的陽光猛烈,浮虛山熱如夏季。身處這種巨大拜祭場面中,我一次又一次驚詫。熟悉浮虛山的朋友告訴我,這些拜祭者多是本土居民,周邊鎮區,甚至順德也有不少??傊?,清明期間,上墳者會一夜涌現。他們所來之地,別說五湖四海,至少四面八方。浮虛山腳的巨大廣場,以及與山相近幾條公路兩側,全部停滿掃墓的汽車。
人山人海的祭祀場景,足見粵人對先祖無比敬重。我去過港澳地區和東南亞華人社區,那些與粵人同根同宗的港澳鄉親、與粵閩血脈相連海外旅居的華人華僑,祭祀先祖的觀念也根植于心。每年清明時節,他們近則港澳入境而來,遠則飄洋過海旅途萬里,風塵仆仆趕回老家,為了與故鄉父老鄉親拜祭先祖;行人斷魂的清明,也成了家族團圓之日。
疫情復雜之下,國內返鄉殊為不易,別說從疫情嚴重的異國他鄉歸來。
時至今年清明,疫情防控之下的東山大地,鎮村干部也變得異常忙碌。
饒平縣融媒體中心4月4日發布《我縣一隔離人員違反居家隔離規定被拘留》:今天,記者從縣公安局了解到,我縣黃岡鎮居民朱某岳違反居家隔離有關規定,被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據了解,3月27日,朱某岳自上海乘坐動車返回饒平,按照防疫的有關規定,需落實居家隔離措施,但朱某岳沒有全程落實居家隔離措施。潮安發布4月4發布《一村民焚燒雜草引發山火涉嫌犯罪被警方抓獲》:近日,潮安公安機關破獲一起因焚燒雜草引發山火的刑事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林某娥已被公安機關抓獲,并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兩個官方發布都搬出公安部門提示:饒平的是“公安部門提示,疫情防控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請廣大群眾自覺遵守疫情防控要求”;潮安的是“公安提示您:清明節臨近,又逢春茶采摘期間,正值拜山祭祀、農事用火,林間旅游高峰期,潮安公安機關呼吁廣大群眾要文明祭掃,嚴防攜帶火種、火源進山,杜絕點香燭、燒紙錢、燒墳草、林間農事亂用火等違規野外用火行為,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公安機關將依法從重從嚴追究火災肇事者的法律責任?!睎|山鎮疫情防控和守山防滅火非常嚴明,東山鎮黨政主要領導連日來深入各村卡口指導防火滅火及疫情防控工作落實,相關領導也在馬不停蹄地進行巡查。
不攜帶火種進山入林,不在山頭、墓地燒紙焚香和燃放煙花炮竹,成了清明森林防火的重要因素。東山鎮的十條村莊,村書記帶頭忙著守卡。西山村分設兩個卡口,一個在白虎頭自然村的后頭登山路口,一個在西山學校旁的登山路口。鎮駐村干部與村“兩委”身著紅馬甲志愿服,分成兩班駐守入口,檢查登山祭祖村民有無攜帶點火工具、鞭炮、香火等。廣州返鄉祭祖的作家涂燕娜告訴我,小的時候祭祖還有放炮,如今多年不見燒紙放炮。一個當地村干部告訴我,這里祭祖風俗已經形成不帶明火上山的習慣,香火蠟燭也不點燃,主要將祭紙放在那里,意思一下就行啦!這是移風易俗的好事。我曾在山上見過雨打風吹的殘留祭紙,不曾焚燒就會如此。中山許多地方也是如此,早已形成“鮮花祭故人”的清明習俗。
無論鮮花祭故人,還是香火祭先祖,抵達故人安息之地緬懷,于心方安。
之于我的無法歸去的家鄉,舅舅早在清明之前請了工匠給故去的外公外婆打制墓碑,并將后裔親人姓名悉數刻上碑身。今天,舅舅與我父母,攜帶居家子女孫輩正式給先祖隆重立碑。父親拖著病體參加了立碑儀式,他穿著舊軍裝,坐在墳墓邊一塊石頭之上幫著指揮。此前我回老家補休年假,曾給外公外婆墳墓清除雜草,在外婆墓首的亂竹叢中,一條小蛇竄出。在杭州工作的表弟與我一樣,因為疫情未能返鄉,只能遙寄緬懷。墓碑豎立起來,外公外婆的歸宿之地自此有了正式標志,但自己的爺爺奶奶每年清明難祭,成為父母家人的遺憾。關于奶奶——因為奶奶安葬在家鄉的山頂之上,早因山地荒蕪路途陡峭荊蕀瘋長,上山拜祭困難重重,也因父親病重無法登山,母親年事已高爬山困難,拜祭只能擱置。關于爺爺——父親說過,爺爺在父親十歲之時因饑荒過世,下葬之地難以確認,只能依稀辨識葬于村后山坡。爺爺奶奶生有三個子女,年老的姑姑行將就木,重病的父親寸步難行,伯伯身體比較健康,但其退休之后一直居住另一城市返鄉極少,也沒委托子女回來祭祖。往年,母親帶著偶爾返鄉的我和弟妹去給爺爺奶奶上墳,沿途順便扯些野生竹筍回家炒雞蛋。如今,我出生的村莊因村民陸續搬遷而漸顯凋敝,兩位隔地長眠的先人只有寂寞黃土相伴。
今日清明,我想起小時候曾經跟過的奶奶,突然悲從中來——她孤獨地葬在家鄉被稱作“仙人井”的山頂之上,除了芳草萋萋,后裔無人上去祭祀。午餐之前,滿頭銀發的岳母在廚房侍弄我喜歡吃的竹筍,她的忙碌背影酷似我小時候見過的奶奶,令我幾乎落淚。
民間有“祭祖不過三代”之說,以我爺爺奶奶為例,即便為其立碑,因為種種耽擱原因,后世拜祭也難超三代。事實上,像我們這種外省立業安家者,祭祖不過兩代,孫輩抵達陌生的父輩家鄉祭祖更不可能。何況我的爺爺奶奶沒有立碑標志墓地所在,等到我的父母去世,無人祭祀的爺爺奶奶之墓融入故鄉大地,消入茫茫自然。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農耕文明時期,人類敬畏自然,生產力的低下迫使人們依賴自然恩賜;待到人們休養生息,復又崇尚田園安寧回歸土壤懷抱,就是一種自然的作息規則。我們常說的“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敝腔蹮o比的老子以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宇宙的生命規律精辟概括、扼要闡述,用“道法自然”揭示宇宙特性,天地萬物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我們是否有此反思?
盡管清明屬于鄉野,屬于我們心念的村莊大地;盡管疫情肆虐,故鄉難返、歸途依稀,但在最為感傷的時節,還得從容面對當下。人生終有離別,死亡不是終點,學會遺忘也很重要。無論故者曾經多么至親多么恩愛,終究去矣,不復見面?;钊怂龅?,唯有珍惜當下,收存所愛故人囑托,堅定從容地過好未來生活,用幸福告慰故者在天之靈。
未來,鄉村振興、田園如詩,就是活人安好、故者安息的春明景和好時節。
大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發表作品200萬字,60余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等選載,部分作品入選全國高考語文模擬卷、解放軍軍考真題卷。出版長、中短篇、小小說集和散文隨筆集9部。獲《小說選刊》全國微小說精品獎二等獎、深圳第二屆全國打工文學大賽小說銅獎、《長江文藝》散文隨筆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