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璐臨|《在群山之間》:真實的力量
更新時間:2022-04-18 作者:楊璐臨來源:中國社會報
《在群山之間》是一部散文集,記述了陳濤在甘肅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扎根貧困山村、心系鄉親冷暖,努力推動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親身實踐和探索思考。該書分為“回望”“當時”“世風”“青年”四部分,通過多重敘事視角展現了對現實的深度把握、對生命的深廣體驗、對人性的深刻審視。
對現實的真實把握和深度介入,歷來作為“非虛構”的鮮明特質和重要表現形式。從北京到山村,先不論其對于幫扶地區和人民的影響,僅就個體的生理、心理而言,即具有非凡的意義。
高原地區惡劣的氣候環境和落后的經濟條件成為作者首先要面臨和適應的難題。比如落后閉塞的交通環境;物資匱乏的生活條件;難以跨越的語言障礙和難以適應的生活習俗,等等。而所謂的辦公和居住條件,不過是一間十平方米的小屋,一張簡陋的小床、破舊的沙發和一臺舊桌子就是全部“家當”,主人公“如同一個被塞入小鎮的外來者,聽不懂小鎮的話,吃不慣小鎮的食物,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會適應不了小鎮的天氣以及當地人的思維”。心理適應是另一個關口。作者盡管已做好迎接另一種生活的準備,但真正進入這個偏遠小鎮的生活,還是難以避免內心的孤苦寂寞。特別是當陪同報到的領導同事陸續返京,個體仿佛被世界遺棄,無盡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從心底泉涌出來。孤獨中的點滴記錄都構成個體在現實中的獨特經驗感受。
短期的適應和調整過后,真正的考驗才拉開帷幕。和中央國家機關不同,基層一線單位屬于“神經末梢”,可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工作的繁瑣細碎可想而知。走村串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每天不是在村民家,就是在趕往村民家的路上,且事無巨細都需要溝通調解,有時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耗費不少時間精力,諸如搬遷、修路等重大事情更是“磨破了嘴,跑斷了腿”。還有不勝其煩的統計匯報工作:“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報表需要填報,但是如果有一丁點的錯誤,就要不斷地去重新填,重新報,這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碧貏e是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加班加點更是常態。
隨著工作的深入,作者還對鄉村教育等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發展課題進行回望反思和有益探索。經過近兩年的辛苦付出和不懈努力,作者不僅融入適應了小鎮生活,還為池溝村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十多所鄉村小學建立、完善了圖書室,并提供了許多的玩具、文具、書畫作品,為十余個村子建立了農家書屋,以及購置了健身器械、安裝了路燈...”
除了“第一書記”身份,作者本身是一位文學工作者、作家和評論家,多重的身份使他能夠心懷敬畏,以平視甚至仰視的視角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人文民俗、山川大地展開觀照審視。通過與它們的相處對話,作者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獲得了更加深廣的生命體驗。
首先體現在時間的“快”與“慢”。時間往往被視為衡量生命長度的重要指標,而對時間變化的感受體現了個體對世界的獨特認知。特別對于長期工作、生活在國際化大都市、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陳濤,驟然來到陌生偏遠的貧困小鎮,空間的騰移不僅帶來地域環境的變化感知,更帶來時間觀念的體認差異。比如文中在京的一段時間敘事:
“早晨六點起床,六點五十分下樓,七點乘車去機場,七點四十分到達機場,九點登機,九點四十五分飛機起飛,兩個小時后抵達蘭州中川機場,十二點從機場出發,十七點四十分到達冶力關鎮,十八點三十分入住,二十四點入睡”(《初見》)。11個分句分別對應11個不同的時間節點,且精確到以分鐘計算,而每個時間節點對應不同的行為動作,可見生活之謹嚴有序、精準有度,充斥著已知的快節奏。相比之下,小鎮的時間敘事則呈現另一種景觀:
“透過枝葉與小樓下的小塊天空望出去,不遠處的朵朵白云,輕盈透亮,環繞山間,也不知過了多久,直到白云變得模糊,終融入灰色的天空”“每天都不知道吃飯的時間與地點,有時候餓了就在村民家里吃一塊面點”“在村里,在鎮上,永遠都是未知的等待以及說走就走的安排”(《另一種生活》)
在作品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關于時間的準確敘述,有的只是自然天氣的描述和身體的自然感知反應,一切和時間有關的指向均以模糊、未知的面貌呈現,正如當地人的口頭禪“就來了”有著特定的含義:可以是三五分鐘,十分鐘,甚至兩三個小時,言說者可能還未起床,還未出門,或許還在吃飯……于他們而言,這種隨心隨性的狀態就是生活的常態,或者說是一種生命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下的時間仿佛停滯不前,并呈現出一種慢鏡頭下的縱深感。顯然,敘述時間的變化背后是生活狀態的變化,也是身體和心理狀態的改變。在由快至慢的轉化中,原本刻板緊張的軀體得到休憩放松,嚴肅拘謹的心情變得自然愉悅,生命在松弛緩釋中漸漸蘇醒并悄然綻放,彰顯出與此前截然不同的生機活力。
其次,體現在生活的“簡”與“繁”。離開都市,意味著告別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簡陋艱苦的農村生活環境和條件,以及長期獨處的孤單寂寞,那么貧困的物質條件是否等同于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生活呢?對此,《在群山之間》向我們展現了西北大地不一樣的豐饒景象:壯美遼闊的自然美景和新鮮奇幻的見聞經歷,如郎木寺的生死之旅、阿萬倉的心靈之旅,熱鬧有趣的“浪山”經歷等等不一而足?!霸谶@天與地的大美之間,所有的言語不僅被視為多余,更像是一種褻瀆”(《甘南漫行》)。老穆薩烹煮羊肉的細節技巧,看似平平無奇其實內有乾坤,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之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還有各式各樣的小鎮故事,構成一幅瑰麗雋永、生動活潑的小鎮生活圖景,充滿了生活的詩意和哲理。
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個體的聲音往往被覆蓋被淹沒。對作者而言,沒有了外力的壓迫束縛,來自主體內部的精神探尋和思考成為每日的必修課,構成另一種繁復的精彩。我們看到那些涌動的歡欣、振奮、苦悶、哀愁、憂傷等情緒,伴隨著關于生命、存在、自我的探索思考等,儼然交織成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心靈史的縮影。這讓作者一方面在簡與繁的辯證統一中逐漸走向生命的自洽和諧,另一方面在簡與繁的對立轉化中找到新的平衡,從而實現對自我、他人以及世界新的體認。
還有,體現在平等和謙卑。文本中反復提及的兩棵高大的核桃樹,是作者最忠實的“朋友”:白天,它供人欣賞、任人采擷,繁盛的果實帶給人收獲的喜悅和分享的快樂;夜里,果實垂落地面發出悅耳清脆的聲響;夢里,被風吹過的聲響化作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小屋里朝夕相處的綠植,原本已近衰敗枯竭,在作者的悉心呵護和照料下竟然起死回生,堪稱生命的奇跡,且在一次意外受傷后經過養護又煥發出新的生機。如此種種,皆構成作者筆下獨具魅力的生命體,閃耀著生生不息的光輝。
在與這些生命體相處對話的過程中,一方面,由現代文明加諸人的固有條框和枷鎖開始瓦解,以往高高在上的人的主體性逐漸弱化減退,即“類似于小說中的那個全知全能的視角喪失了”,在自然萬物面前,人不過是和其他生命體一樣平等獨立的存在。另一方面,人與周遭的一切構成了一個更大的生命場,并在八分之七的未知和可能的探索驅動下,萌生出對生活的虔誠和敬畏之心,原本破舊不堪的小屋有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溫情,看似脆弱的草木也具有頑強的生命意志。
可以說,正是在平民化視角的觀照下,平常的生活充滿了張力和活力,平凡的事物蘊藏著誠樸和希望,平實的敘述飽含悲憫和深情,文本所呈現的生命體驗也獲得了更加深遠的抵達。
這也正如評論家謝有順所說,作者憑借極大的勇氣從熟悉的環境走出去,獲得了更廣闊的天地和空間,其筆下所呈現的世界也獲得了更開闊的書寫。
對人性的關注和思考向來是作家的重要職責所在,而農村鄉土既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土壤,也是現實人性展示的舞臺。對此,作者通過內省化的視角,對不同事件中的人物進行刻畫剖析,挖掘揭示了復雜的人性,展現了難能可貴的自省和超越意識,體現了作者作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思情懷和責任擔當。
文本記述了作者在扶貧期間的幾次事件經歷,雖所涉篇目不多(約不超過四分之一),卻展現了五味雜陳的人性百態。如《修道》中馬大爺家的拆建補償方案原已談妥,且是按照最高補償標準額外增加補償金額,但其兒子仍嫌補償太少提出異議,并以全家享受低保待遇、用自己家別的土地置換村里的宅基地等無理條件阻礙談判?!渡缴蟻砜汀分械呐迕?,在鎮政府辦事時誤拿了鎮干部的錢,當對方上門討回時拒不承認,幾經溝通才勉強退還,后來竟以辦公室沒有攝像頭為由企圖追回本不屬于她的五百元錢,其兒子兒媳還因此到鎮政府接連鬧事。再如《芒拉鄉死亡事件》中的羊得才,因不滿低保調整的公選結果,竟然在寒夜中將母親遺棄至鄉政府門口致其死亡,并以此為威脅提出談判條件,后來相傳這是羊得才和媳婦合謀毒害的結果,雖然最終沒有得到證實,但其在母親病危期間的怠慢推脫已讓人發指等等,無不體現人性的貪婪扭曲。
與此同時,鄉鎮干部在此過程中的辛苦無奈和辛酸委屈也展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沒有過錯但仍遭到領導訓斥的燕子,在鬧事群眾前被迫妥協求全的尕泰,憤慨難當卻不得不隱忍克制的劉副鎮長等。他們既是秉公執法的公務人員,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有的還是本地人,在處理村民矛盾糾紛時,面對形形色色的村民,既要依法依規不偏不倚,也要面對情感與理智的拷問和權衡,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扶貧工作的艱辛和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文本既揭示刻畫了復雜人性,還對人性的根源和本質進行了深切反思。我們看到落后地區除了物質上的貧窮,更有與時代社會發展極不相稱的文化心理上的短板短視。因此,扶貧干部除了回應村民的物質訴求,還要幫助其建立一種新的秩序規范和價值導向,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維護人的尊嚴和信心至關重要,即所謂“扶貧先扶志”,而這個扶志之人本身的信念和態度乃是重中之重。對此,文本展現了對美好人性的堅定信念。
“在我看來,在村民的骨子深處,仁、義、禮、智、信,依然存在。在多次參與修路、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為了集體犧牲個人利益的村民。他們在與政府及干部的交往中,通情達理,懂得退讓,知道怎樣的方式是最完善的解決之道,并且愉快接受?!睂τ诓糠知M隘偏執甚至在利益面前得寸進尺的村民,作者認為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意味著自己要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這是對人性的理解包容和升華超越,是敘述主體將自我熔鑄于人民群眾和時代潮流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也是作為人民作家的情懷擔當和使命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時代放歌、為人民立言,做到“心中有道義,筆下有乾坤”。
當前,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千千萬萬像陳濤一樣的扶貧干部作出了突出貢獻和犧牲,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的努力和成就值得我們感恩銘記,他們的情感、記憶和思考同樣值得我們珍視珍惜?!对谌荷街g》作為扶貧文學非虛構精品力作,真實地呈現了時代風貌、人民生活和人民心聲,其所蘊含的真情和力量將激勵更多中華兒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努力奮進,勇往前行。?